萨尔茨堡,奥地利历史最悠久的城市,也是天才音乐家莫扎特出生的地方,在莫扎特短短36年的时光岁月中,超过一半的时间都是在萨尔茨堡度过的。萨尔茨堡还是奥地利音乐艺术中心,贝多芬、海顿等音乐家在此创作了大量不朽的乐章,电影《音乐之声》也是取景于此。
即便穿梭在萨尔茨堡繁忙而有序的路上,也能够被无处不在的艺术氛围所感染。街头艺人演绎的小提琴声,悠扬于老城广场的各个角落。
老城内,就像穿越一样回到了17世纪初的巴洛克时代,老城内遍布各具特色,历史久远的教堂和修道院,莫扎特广场、主教宫广场、卡拉扬广场上穿梭着载人的马车,复古而高雅。
美丽的萨尔斯河把萨尔斯堡分成新城、旧城两部分。新城充满青春的活力,常常能看到一群年轻人在挂满情人锁的铁桥上唱歌或举办义卖活动。很难想象在铁桥上还能欣赏到哑剧舞蹈, 即便人来人往,场地有限,但表演者还是那么的投入且充满激情。 还有那些叫不出名字的乐器表演,不知道这些卖艺者身上还怀有哪些绝技,说萨尔茨堡是一个艺术殿堂,一点都不过分。
原本老城内吸引我的大教堂和修道院,也渐渐被外面舒缓又伤怀的小提琴声抢走了我的注意力,好像是黯然神伤的教堂协奏曲,伴我在这个不大的教堂里,三心二意地浏览了半晌。
日落时分,金黄色的夕阳打在白色的城堡上,像是在解读萨尔茨堡这座悠久城市的历史密码,攀登于城堡之上,满城尽收眼底,当沧桑洗尽铅华,将历史的尘埃锁定于此,你就会觉得,这座奥地利的历史名城是多么的让人回味无穷。
我很喜欢自己在萨尔茨堡所下榻的酒店,因为它本是一座教堂改造的,房间里无处不在的宗教元素让人心生安宁和敬畏。这家酒店非常安静,即便是坐落在城市中心。房间设施朴素,就像是极简主义但又不乏酒店的必需品,关键是让人住得安心和无杂念,每天早上被教堂钟声叫醒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感受,或许,就当是一次灵魂的修炼。
以至于离开的时候还有好多不舍,于是在Blog里留下了这段话:
“薩爾斯堡下雨了,離薩爾茨堡溫床旅館check out還有一小時,難得有這一個小時的時間可以什麼都不做,安靜地再看看這座教堂酒店。窗外下著綿綿細雨,偶爾帶著泥土味道的冷風告訴我,這已是薩爾茨堡的秋天了。旅行來第一次在離店前把所有客房內的東西收拾好,把聖經放回最初的書桌左上方45度位置,感謝這座教堂酒店2天來對我潛移默化地熏陶,此刻,把它留在心底裏最好的方式,就是讓離開像剛來時一樣,隻不過,离别时打開了一扇窗,一张能望向远方的窗。”
白天的萨尔茨堡散发着别样风情,萨尔茨堡城市中央有一座总主教沃尔夫·迪特里希为他的情人所建造的宫殿和花园,当时以这位情人的名字命名为“阿尔滕奥宫”,沃尔夫·迪特里希的继任者马尔库斯·西蒂库斯为了抹去这段不光彩的故事,将其改名为“米拉贝尔宫”,“米拉贝尔”是个意大利女名,意思是“惊人的美丽”。
当年的《音乐之声》就是在这里拍摄的,而我还特意看了一遍这部电影以便有更好的体会。清晨的花园鲜有大批游客,可以到处探索闲逛。
惊艳于米拉贝尔宫及其花园的每一处精心点缀和色彩的搭配,总是那么如此恰到好处。这里能将远处的城堡揽进怀里。花园给人一种触景生情的错觉,好像自己在某一刻就存在于电影中,区别是已经不是黑白画映的时代了。
我之所以舍弃了维也纳而只来到了萨尔茨堡,是因为这里的艺术气息更接地气,你可以游刃有余地徜徉于艺术氛围中,不拖沓也不做作,随性而之,当然,你也可以在这里敞开心扉的去傲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