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陶生于公元803年,字嵩伯。自号三教布衣,岭南(今两广一带)人,晚唐诗人。
《唐诗三百首》里入选了陈陶的著名之作《陇西行》。
这首七言绝句由于写得过于精彩,导致其他诗作均被忽视。
陈陶生卒年与生平皆不详,也没有精彩的人生故事与传说在民间流传。
巧的是五代时期南唐也有一个叫“陈陶”的诗人,与他同名同姓,宋代以后两人常常被误会为同一个人。
连《全唐诗》编入陈陶作品时都混有另一个陈陶的诗作。
陈陶也考过科举,究竟考过几次史籍没有记载。只有“屡举进士不第”几个字,看来他入仕也很艰难。
后来他想通了,干脆不考了,断绝自己的入仕之心,隐居市井。
科举考试和学问有时候中间有道坎,有的人轻易即可跨越,有人终身视为畏途。
陈陶就是后者,他不再想仕途,好好的写诗,游览名川大山,再研究研究天文历象,日子过的也很自在。
陈陶现存诗文一百多篇,质量上乘,只是由于个人经历的原因,与人交往不多,诗歌题材没那么丰富。
他的《陇西行》一共写了四篇,让人熟知的是其二,因为这首写的出奇的好,又由于选录于《唐诗三百首》。
其他三首和陈陶的一百多首诗的命运一样,不研究诗歌或不酷爱诗歌的人都不知道它们的存在。
目前文献没有陈陶去过西北边塞的记载,而晩唐时期西北边塞也没有之前那么战事频繁。
陈陶是不是想通过想象摹写边塞诗?如果是,这便是神来之笔:
誓扫匃奴不顾身,五千豹锦一一一一一一丧胡尘。
可怜无定河边骨,犹是春闺一一一一一一梦里人。
“匃奴”,这是个非常大的概念,一般认为它是古代蒙古高原的一支强大的游牧民族,发迹于内蒙古阴山山麓。
匃奴从装扮上与汉民族完全相反,他们是披发左衽,而汉民族是束发右衽。
所谓“衽”,是衣服的衣襟,左衽即前襟向左掩,右衽反之。
从孔子时代,儒家就强调衣着行为的仪式感,束发文明,披发野蛮;右衽文明,左衽野蛮。
这里可没有一定的道理,只是文化习俗而已。
貂锦:即貂裘锦衣,名贵衣服,这里形容士兵精良。
胡尘:“胡”泛指古代来自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;“尘”,尘土飞扬,这里形容战场激烈。
起句战前准备,一副“不破楼兰终不还”的态势。承句马上进入惨烈的战场,五千将士全体阵亡,全军覆没。
第三句“可怜无定河边骨”转得既合理又突兀,先是时间,由肉体到枯骨需要漫长的时间。
后是地点,无定河在陕西北部,古称“生水”,唐以来,流域植物破坏严重,有“恍惚河”之称。
选用“无定河”的名称,也更深一层说明战争的不确定性。
诗的最后一句,陈陶大胆的一笔宕开,将视角由前线挪至后方士兵的家乡。
连续用了“春”“闺”“梦”三个甜美的字眼,将战争的残酷与离别的痛苦推至高峰。
让人听着不能呼吸,有说不出的恐惧与惋惜。
而此时“春闺梦里人”依然不知,在梦中笑靥如花。